一、课程理念
根据把五四学校办成“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赞誉”的新生态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对学生“追求贤德、崇尚清廉、做人优雅、做事智慧”的培养目标,我们落实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同时,形成了适合五四学校新生态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理念,“以学定教、以生定法、师生相悦、共同生长”。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凸显新生态学校校本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课程目标
学校将根据上海市和奉贤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每位师生健康快乐的生长”为课程目标,进一步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有效执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通过全校师生共建“新生态浸润式”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共享课程改革与建设带来成果。
1、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夯实与优化基础型课程,以优化学科知识为依托,融入两纲教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保障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进一步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路径、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三类课程的优化与整合,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加适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着力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融入“新生态浸润式课程”建设中去;创新课程管理与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德育课程。通过构建以“贤德垦学”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体系,让学生体验做人的道理,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优势创造机会,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协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发展的一代新人。
3、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教育课程化。如:野生草本植物保护、新孝廉文化伴我成长、新上海人素养的自我培育、阳光体育快乐你我他等。
4、教师专业成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杨洁工作室,不断完善学校自培机制,建设浓厚的研修文化,依托成功教育集团的委托管理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继续坚持为全体青年教师设定成长目标的做法,推动全体青年教师在新生态课堂构建方面积极实验,深化研究。力争在课程实施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前瞻、教学技术精湛、学识渊博、人格完善、情感丰富、勇于开拓、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课时设置和安排
五四学校小学部2019学年度课程计划
周课时 课程、科目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说明 |
||
基
础
型
课
程 |
语 文 |
9 |
9 |
6 |
6 |
6 |
(1)一年级入学初,设置4周的学习准备期。 (2)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
|
|
数 学 |
3 |
4 |
4 |
5 |
5 |
|||
外 语 |
2 |
2 |
4 |
5 |
5 |
|||
自 然 |
2 |
2 |
2 |
2 |
2 |
|||
道德与法治 |
2 |
2 |
2 |
3 |
3 |
|||
唱游/音乐 |
2/ |
2/ |
/2 |
/2 |
/2 |
|||
美 术 |
2 |
2 |
2 |
1 |
1 |
|||
体育与健身 |
4 |
4 |
4 |
3 |
3 |
|||
信息科技 |
|
|
2 |
|
|
|||
劳动技术 |
|
|
|
1 |
1 |
|||
周课时数 |
25 |
26 |
27 |
28 |
28 |
|||
拓 展 型 课 程 |
兴趣活动 (含体育活动) |
5 |
4 |
4 |
4 |
4 |
两节体育活动课,一节阅读(三年级是心理),一节走班拓展(周五第6节),另一年级还有一节数学拓展。 |
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部分内容采用“快乐活动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实施。学校每周周五安排1个半天(按4课时计)实施“快乐活动日”(分别为 “水之韵”广播、拓展活动课、体育活动课、班会课各一节),每学年安排30次,课时总量为120课时。 |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
1 |
1 |
1 |
1 |
1 |
|||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
每学年1至2周 |
每学年2周 |
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分散结合使用。 |
|||||
探究型课程 |
1 |
1 |
1 |
1 |
1 |
单独设置,学生必修 |
||
晨会或午会 |
每天15-20分钟 |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约40分钟 |
每天广播操(上午)一次,大课间活动(下午)一次,眼保健操两次。 |
||||||
周课时总量 |
33 |
33 |
34 |
34 |
34 |
每课时按35分钟计。 |
五四学校初中部2019学年度课程计划
周课时 课程、科目 |
六 |
七 |
八 |
九 |
说明 |
|
基
础
型
课
程 |
语 文 |
4 |
4 |
4 |
4 |
(1)美术、音乐用少儿社版本。 (2)六、七年级劳技是上教社版,八年级是科教社版。 |
数 学 |
4 |
4 |
4 |
5 |
||
外 语 |
4 |
4 |
4 |
4 |
||
道德与法治 |
1 |
1 |
2 |
2 |
||
科 学 |
2 |
3 |
|
|
||
物 理 |
|
|
2 |
2 |
||
化 学 |
|
|
|
2 |
||
生命科学 |
|
|
2 |
1 |
||
地 理 |
2 |
2 |
|
|
||
历 史 |
|
3 |
3 |
|
||
社 会 |
|
|
|
2 |
||
音 乐 |
1 |
1 |
|
|
||
美 术 |
1 |
1 |
|
|
||
艺 术 |
|
|
2 |
2 |
||
体育与健身 |
3 |
3 |
3 |
3 |
||
劳动技术 |
2 |
1 |
2 |
|
||
信息科技 |
2 |
|
|
|
||
周课时数 |
26 |
26 |
28 |
27 |
||
拓 展 型 课 程 |
学科类、活动类 (含体育活动) |
5 |
4 |
3 |
4 |
六至九年级每周1节写字课,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六年级每周1节心理课;六至八年级每周一节走班拓展;九年级每周1节阅读课。 |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
1 |
1 |
1 |
1 |
||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
每学年2周 |
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
||||
探究型课程 |
2 |
2 |
2 |
2 |
单独设置,学生必修;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 |
|
晨会或午会 |
每天15-20分钟 |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约40分钟 |
每天广播操(上午)一次,大课间活动(下午)一次,眼保健操两次。 |
||||
周课时总量 |
34 |
34 |
34 |
34 |
每课时按40分钟计。 |
四、部分拓展型课程安排
(一)限定拓展
1、学科拓展课程:
(1)一至五年级、九年级阅读课,一至九年级体育活动,六至九年级写字。
(2)四年级每周0.5节心理课、六年级每周1节心理课。
2、综合拓展课程:
(1)专题教育拓展安排:
时间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课程 |
行规 |
法律与道德 民族与文化 |
安全与防范 |
环境与健康 综合与实践 |
广播 |
中小学各年级专题教育重点实施建议内容
年级 |
安全与防范 |
法律与道德 |
民族与文化 |
环境与健康 |
综合与实践 |
一年级 |
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 |
文明礼仪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健康教育 |
节粮节水教育 |
二年级 |
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治安防范教育 |
诚信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健康教育 |
节粮节水教育 |
三年级 |
防灾自护教育/防溺水教育 |
反邪教教育/廉洁教育 |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 |
科普教育/水土保持教育 |
四年级 |
交通安全治安防范/国防民防教育 |
网络道德教育 |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 |
质量教育 |
五年级 |
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教育 |
法制教育 |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
档案教育 |
六年级 |
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治安防范/防灾自护教育 |
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含青春期教育) |
节粮节水教育 |
七年级 |
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
诚信教育/网络道德教育 |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 |
科普教育/水土保持教育 |
八年级 |
治安防范突发情况应对教育/防灾自护教育 |
法制教育 |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健康教育(含预防艾滋病教育) |
科普教育/水土保持教育 |
九年级 |
交通安全游泳安全教育 |
反邪教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环境教育/健康教育 |
档案教育 |
(2)主题教育活动安排
月份 |
主题 |
具体活动安排 |
九月 |
民族团结 |
1、“民族精神教育月”系列活动 2、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 3、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4、新生入学培训 |
十月 |
爱国明志 |
1、结合“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3、“爱老敬老”活动 4、“走向社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5、筹备少代会 |
十一月 |
生命安全 |
1、结合11.9消防宣传日宣传消防知识 2、消防、防震逃生演练活动 3、安全教育讲座 4、召开学校少代会 5、主题班会展示活动 |
十二月 |
励志修身 |
1、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团日活动 2、踢跳比赛、迎春长跑 3、结合元旦开展迎新年活动 |
一月 |
迎新贺岁 |
1、复习迎考“诚信”教育 2、创建“温馨教室”总结会 3、寒假生活安排和学生安全教育 4、“送温暖”走访贫困生活动 |
3、综合实践课程:
三年级民防教育;六年级军训;七年级学农;八年级:民防教育;其余年级按学段特点合理设置社会实际活动、廉洁教育,以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4、特色拓展课程:
足球、国际象棋、古筝、抖空竹、围棋等安排在“快乐30分”活动及“快乐星期五”活动中。
(二)自主拓展:见《快乐星期五活动方案》
五、探究型课程安排
中小学探究型课程主要以探究性学习包的内容落实课堂教学。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可操作性原则,小学低年级每学期完成3-4个课题,中高年级完成2-3个课题;中学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完成1个主题探究活动。
六、课程实施
1、加大课程研究开发力度,体现课程的开放性。现代学校课程必须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领域,随着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学校课程要体现开放的特点。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让课程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让教育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课程与孩子的智力水平联系,注重学生的差异、着眼于发挥学生个体潜能;开设富有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
2、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学校课程必须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认真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学校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选择了丰富的课程和教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索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效。
(1)改革备课模式。要求教师将“以学定教、以生定法、师生相悦、共同生长”的理念体现在教案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立足预设、追求生成,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知识点、手中有学法,努力打造高效的课堂。
(2)提高课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小班化”、“小组型”学习形式的优势,探索和实践了“读读写写、议议问问、讲讲练练、展展评评”十六字学法,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强化了师生间的思维对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科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改革作业形式。我们把“减负”的重点,从学生作业数量上的减少,转变到质量上的保证、效率上的提高。在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教师编制了学习单、校本化作业设计等,作业形式灵活多样,采用了基础性作业、自选性作业、自荐性作业,达到了有效作业的目的。
(4)强化辅导力度。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在开学初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落实辅优补差措施,既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也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提高。
(5)实施生态评价。根据“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精神,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本着“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全面进步”的理念,从单一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融入了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如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评选和家长评教活动。总结系列活动主题“研究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乐学善导,共同生长”、“共创共享新生态学堂”的有效的做法。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家校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3、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学校的课程设置既关注课程的独立性,也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融合性。通过课程模块设置的静态整合和操作过程的动态整合,使学校课程系统最终达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校课程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学习特点、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改变原先单一的学科课程设置,为学生学习的多元选择提供平台。
七、课程评价
1、关于课程发展评价。关于基础型课程主要突出在教学研究方面,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进行校本化实施方面去探索。课程评价主要在于学校拓展、探究型课程的评价,通过申报(含指定)、实施过程以及成果等方面全面评价。实行激励机制。
2、关于教师发展评价。通过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考量老师。考量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考量学生的学业是否稳定和提高、考量学生对学科及教师教学的喜欢程度、考量学生的学习负担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教师。
3、关于学生发展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对学生(包括家长)座谈访问(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各类师生关系和课堂情况,收集对相关课程的学生意见,经过课堂观察等手段,进而判断课程的实际效果。
八、课程管理与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家委会成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落实、评价和反馈等工作,提高课程的领导力。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拟定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自我规划,自觉增强课程意识和主动发展意识。使教师不仅是学校课程的执行者,也能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制度保障。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突出基本环节的落实、重点环节的把握和薄弱环节的加强,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以老带新,以优促新。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有计划、有重点研发拓展型课程、基础型体验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兴趣型团队合作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完善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保证。
奉贤区五四学校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