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成长会有时
发布时间:2021-04-27 来源:五四学校

20159月,我在连续带了两年初三毕业班后,回到预初年级担任语文教学及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新学期伊始,班里转来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小D,从他那双灵动的眼神中我断定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爸爸是高级技工,妈妈是文员。在偏远的、外省市户籍学生占多数的农村学校,遇到这样工作的家长已是不易,心里自是一阵窃喜:有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家庭教育不会差,这个孩子肯定很优秀。

然而刚第二个星期,现实就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小D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优秀,他的学习基础在班中处于中游,反应极快,但是行为规范真是差到令人发指。在课上,挤眉弄眼、发出怪声影响他人听课的是他,课间常和周围的同学闹矛盾的是他,怂恿大伙儿去学校桔园采摘橘子也是他……每每科任老师谈起他,都是忙不迭摇头叹气:“他总是我行我素,不把别人当回事儿。再聪明有什么用?”于是,他成了办公室的“常客”。

这让三年没有担任班主任的我,一下子有些茫然无措。痛定思痛,我开始寻找对策。

在家访过程中,小D的爸爸妈妈都十分客气,妈妈主动向我陈述他在家里懂事听话,也常能帮大人分担家务。看着如此幸福的一家——父母热情,儿子懂事,怎么也不像个行偏生。没聊多久,妈妈就打发他回房间看书去了。随着谈话深入,小D妈妈渐渐焦虑起来,她向我细数小D在小学时的点点滴滴:如何在校调皮捣蛋,被老师隔三差五打电话叫家长;如何和同学关系不融洽,被家长追上门来质问……。尽管如此,父母却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一直同他摆事实讲道理,她也坦陈自己在家比较强势,对孩子立了各条规矩,希望孩子能明白父母和老师的用心良苦,有朝一日纠正自己的错误。

初步了解情况后,我和小D父母达成了共识,约定以后多沟通、多配合,一定要把他的坏习惯给纠正过来。于是乎,我为小D专门建立了一本跟踪档案,把他每天的在校情况都一一地记录下来,并通过QQ或微信实时地与他的父母交流,原本想着这样一来,小D他总该乖乖就范了吧。可谁想到却事与愿违,一个多月下来,小D他不仅没有“改过自新”反而有了“愈演愈烈”之势,他的父母也对我实时更新的“小报告”,从最初的“高度重视”到了“视而不见”,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地步。我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正当我难过时,同事开解我说:“其实我们也要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一天到晚地被老师‘记黑名单’、‘抓小辫子’,你能高高兴兴地改正错误?如果是你的孩子,每天被老师追着‘汇报’说你家孩子怎么不好,你还能‘笑脸相迎’……”听了这番话,我陷入了深思。确实,我不应该只依赖把问题和错误“汇报”给家长来处理,这样只会把学生和家长推向我的对立面。于是,我决定先换个角度去记录小D,每天努力去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缓和小D和他父母的抵触心理。

一次,学校科技节活动,要求班主任组织学生用规定数量的A4纸去搭建纸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纸塔搭得越高越稳越好。我发现小D组织同组的几个同学激烈商量、有序搭塔,竟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作品。当他和伙伴们捧着自己的成果走到我面前时,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我不经意地便用手机将这一瞬定格下来,并随手将照片分享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里,没想到他母亲看到后竟然主动打来电话向我表达谢意,这着实让我的心里小小地激动了一把。

不久,科技辅导员又要在六年级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培训并参加区级科技比赛。我知道机会又来了,便不假思索地推荐了小D。为了帮助他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行规上有所进步,我特意和他的父母商量,并跟他约法三章:要参加科技培训,先要从改变自身做起,只要前一天没有科任老师或同学跟我“告状”,第二天就能照常去辅导员那里参加培训。他信心满满,一口承诺:“老师,我会好好表现的!”。通过几个星期的观察,我了解到的他虽然平时自制能力欠缺,但却是个有探索心、爱动手、爱动脑、爱创新、能静下心来做事的孩子,我坚信他一定不会让我失望。虽然期间有一定行为反复,但只要我提到比赛,他就会自觉收起自己的尖刺,眼里充满了渴望被赞扬的光芒,在课堂上积极举手,每次的回答总能语出惊人,让老师和同学惊叹不已。之后,小D的学习和行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还被评为了校园之星……不知不觉中,他的父母也和我成为了好朋友。

通过这次事件,我明白了身为班主任要对学生和家长多一份理解,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还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投诉”。家班共育不是一件难事。班主任要学会寻求和家长之间的共同目标,达成积极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家班共育的最大“合力”。大家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家班共育、共信、共情,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一、家班共育——建立共同的目标愿景

学生是联系家长和学校的关键。“一切为了学生”是家班共育关系确立的根本依据。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双方应该求同存异,着力寻找共同点,用心记录差异处。在合理的范围内,班主任要向家长展现家班共同的教育期许,适时引发关于彼此认知差异的交流探讨,双方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展开讨论,以集体的智慧凝聚共识,从而实现家庭与班级、学校育人目标的和谐统一,寻求共同的目标愿景。当然,共同目标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围绕“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主线,教师与学生父母在沟通中契合,在协作中发展,家班共育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本案例中,我与小D父母一开始沟通的失败正是源于共同目标愿景的缺失。我一心想着改变小D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家访看似和家长已经达成了共识,却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认知差异。而在后来,我站在家长的角度转变了教育方法,寻找到了共同目标,家长与我又成为了最佳的合作伙伴。

二、家班共信一—达成彼此的沟通信任

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家班共育之间开展合作也需要双方的真诚沟通。首先,班主任应当坚信家长是爱孩子的,是支持教师工作的。其次,班主任要以最大的诚意与努力争取家长的信任。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平等相待。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少一些要求,多一份建议;少一些灌输,多一份协商;少一些越位,多一份理解,做到平等以待。二是沟通以诚。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矛盾通常是由于缺少沟通或是沟通不畅导致的。只有沟通以诚,才能让家校的信任机制更加稳固。三是处事以真。处事以真,既是师德的要求,更是建立家班共信关系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应勇敢地直面问题,事后就问题进一步反思,从而提高应变能力。

在本案例中,我一开始采用了“跟踪档案”的方式,想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希望家长配合我教育好孩子,可是由于我在细节处理上的失误,把原本很好的沟通桥梁变成了一味批评的“告状单”,使得我与家长、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满了“负能量”,变成了互相之间“不信任”、甚至是“敌视”的催化剂。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去记录小D,把他的闪光点记录下来,用他自己来鼓励他自己,用“正能量”来代替“负能量”,使家长相信班主任也是爱孩子的,是支持家长工作的,并适时地给予一些合理的家庭教育建议,从而构建良好的共信关系。

三、家班共情一—强化双方的情感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与班级的联系途径已经变得非常广泛,教师通过电话、微信、00群、视频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实现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可是当前多样的通信手段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没能真正成为家班沟通的重要渠道。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压缩了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空间,然而彼此需要沟通表达的欲望却不减反增。

在案例中,我不经意间将小D“闪光”的一面传递给了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园里的“不一样”,同时也收获了意外“惊喜”。这促使我开始学做一个有心人,将更多美好的瞬间利用影像定格、用文字记录,与家长们分享,在不知不觉中凸显了家班共育的情感融合。通过这些日常的温馨互动,班主任与家长加深了情感羁绊,更有爱了;班级与家庭团结成了共同体,更和谐了。

作为班主任,只有学会充分整合家班共育的“合力”,共筑家班育人共同体,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真正具有生活活力的基石”,终有一天学生会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分享到:
相关信息